|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朱鹮观察站 (洋县)

朱鹮观察站 (洋县)

关键词:朱鹮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汉中城市在线
  • 电 话:18691666845
  • 网 址:http://www.hanzhong123.com
  • 感谢 hanzho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89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饲养场

  

  

  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饲养场居于洋县城北3公里的党水河畔,占地1.5公顷,朱鹮种群数量由1981年5月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2003年底的390多只,其中野生朱鹮270多只。其分布及活动范围已向洋县集中活动分布区为主的周边3000多平方公里内辐射。洋县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拯救了世界珍禽朱鹮的濒临灭绝,成为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
  饲养场现建有30间饲养笼舍,一个放飞大棚,一座朱鹮宣教馆。2003年朱鹮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省鸟。洋县因是朱鹮的濒危期救助和饲养观察地,故享“朱鹮故乡”之美誉。目前有关旅行社组团以朱鹮为龙头的生态旅游热线初步形成。
 
朱鹮简介:
 
  
  

朱鹮是稀世珍禽,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前苏联)、朝鲜等地。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森林减少和人为干扰等原因,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二十年代人们认为日本的朱鹮已不存在,但后来又发现少量残存于佐渡能登半岛的个体。1952年日本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1968年韩国政府也将朱鹮定为“198号天然纪念物”。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境内朱鹮绝迹,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拯救濒危的朱鹮做了大量工作,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遂于1981年初将野外残存的5只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最后一只也于2003年10月死亡。

中国分布

  因此朱鹮已成为中国特有物种[1]
  在我国,朱鹮曾经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上海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朱鹮的数量也开始急剧下降。认为朱鹮已经在我国野外绝灭[1]
  1978年,一份有关野生动物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关注。报告里说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的朱鹮已陷入灭绝的境地。在日本,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经死去,动物园里饲养的六只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我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为了查明朱鹮在我国的生存
  

情况,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及其可能存在的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考察队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了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最后终于在1981年5月,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1]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只。

生长繁殖

  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朱鹮全长79厘米左
  

  

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

食物

  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鱼类蝌蚪蝾螈两栖类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软体动物蚯蚓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米、小、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繁殖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鹮现状

  我国考察队于秦岭地区发现朱鹮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先后投资百万元人民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截止2000年底,野外朱鹮共营巢119处,产卵360枚,出壳268只,野外可见数量约100余只,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约占地2公顷,多来,共抢救病、伤、残朱鹮幼鸟29只,成活14只,人工繁殖朱鹮97只,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8月9日,汉中朱鹮生存区域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保护与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达近2000只。
  朱鹮幼鸟
  2010年5月,陕西省宁陕县实施异地野化放飞的朱鹮成功繁殖出3只子二代幼鸟。据陕西省林业部门专家介绍,这标志着中国2007年以来实施的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取得成功。

生活环境

  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它们在水田中觅食,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每年3月到5月是朱鹮的繁殖季节,它们选择高大的栗树、白杨树或松树,在粗大的树枝间,用树枝、草棍搭成一个简陋的巢。朱鹮的巢平平的,中间稍下凹,像一个平盘子。雌鸟一般产2 ~4 枚淡绿色的卵。经30天左右的孵化,小朱鹮破壳而出。60天后,雏鸟的羽翼丰满起来,但还远没发育成熟,它们的羽毛比成
  

  

熟朱鹮的颜色稍深,呈灰色。直到3 年之后,小朱鹮才完全发育成熟,并开始生儿育女。
  朱鹮在19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苏联、中国、日本和朝鲜。中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汉乐府·朱鹭》中曾写道:“朱鹭,鱼以鸟。鹭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可见当时朱鹮是很常见的水鸟。但在近100 年间,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早在1960年就已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的名单。

保护情况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甘肃 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 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 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个体。说来也巧,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一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到地面后,鸟类学家们立刻把它拣回,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鹮,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被收入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期成为课文[2]
  在经验丰富的饲养员的精心护理下,小朱鹮顺利地成活下来。说来很有趣,在住房很紧张的北京,小朱鹮的“住房”却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舍和一个5 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房间通风朝阳,环境舒适安静。人们还给小朱鹮准备一张床,那是一根跟地面平行的栖木,长2.5 米,离地面1.2 米。饲养员们给这只小朱鹮取名叫华华。华华的胃口非常好,它还很小时一天就能吃掉300 克食物,它最喜欢吃泥鳅和蝗虫。小华华逐渐长大了。白天,它常在栖木上走动,只是在吃东西时才落到地面上。小华华同饲养员的关系很好,每天饲养员给它喂食时,它都要先同“主人”玩一会儿才去吃食。如果在喂食时华华在运动场中活动,饲养员只要打个手势或发个信号,华华便自动飞回家室内“进餐”。长到两、三岁时,华华已经是个体格健壮,羽毛鲜艳的:“大小伙子”了。
  小华华在北京动物园受到人们精心地照顾。那么在野外,华华的伙伴们情况又如何呢?在中国,自1981年以后,野生朱鹮受到良好的保护。陕西洋县已经成为著名的朱鹮之乡,人们在那里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朱鹮在保护区内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到1985年5 月,洋县已有17只朱鹮,而截止到1989年3 月,中国境内的朱鹮已发展到40多只。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鸟类保护运动的重大成就。
  1985年10月,已经4 岁多的华华有了对象,它就是日本朱鹮保护中心的雌朱鹮阿金。10月22日,华华抵达日本东京,一时间,朱鹮华华赴日相亲的消息在日本引起轰动,把日本的动物自然保护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